煤炭行业:如何实现自我救赎?
彭博社6月4日文章指出:由于煤炭业的长期萧条,中国经济正面临硬着陆,中国北方城市山西省太原的经济增长率,从12%暴跌至零。业内专家指出,随着环渤海(5500大卡)动力煤价格指数不断走低,煤炭企业最难熬的日子远未过去。
无独有偶,经济学人智库(EIU)发布报告,预测2013年至2015年的煤炭消费增速,将由2007年以来的5%降到3%。另外,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也在逐渐使天然气取代煤炭的地位,使这个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的煤炭消费量逐年递减。国际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将无法避免。
随着煤炭需求大幅减弱,使得广大煤企叫苦不迭。能源行业研究院也印证了这一事实,他们在调查了我国中部地区,以及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省市的煤炭企业后,评估今年上半年的煤炭市场:国内煤炭企业大概有50%处于亏损和盈利的边缘,有20%的煤炭企业,尤其是中小煤矿面临破产重组的状况。
此外,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企业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39家煤炭上市企业2013年盈利能力明显下降,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创5年最低。其中,超八成上市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为负值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煤炭业由兴盛转向衰败的呢?笔者认为原因有三:
首先,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出现,使得老百姓对挖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很是不满。所以强烈要求政府出台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计划。在新起草的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及实施细则中,天然气作为替代资源,京津冀城市的燃煤锅炉也将逐步改造为燃气锅炉。目前北京、上海等地的燃煤锅炉改造正在加速推进。其中,北京将在2015年争取六环路以内全部无煤化,而上海则准备在2015年全部完成目前剩余的2500多台燃煤锅炉的替换工作。
在能源选择问题上,人们已经从过去需要能源转向需要优质环保能源。这对煤炭行业来说将形成永久性的影响,而包括天然气、煤层气、页岩气、风能、太阳能、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,将是我国能源消费未来必然要走的路。正是因为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,所以是煤炭需求大幅回落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再者,中国经济目前正在转型期,由原来的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,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,国家对第一、三产业的支撑力度大于第二产业,这就造成国内对电和煤的需求急剧萎缩,再加上我国沿海地区目前还大量进口国外优质煤炭,其价廉物美,深受用户欢迎。而正是由于大量进口煤炭的冲击,使得国内煤炭价格一落千丈。
最后,煤炭业与钢铁、水泥业一样,存在着产能严重过剩问题。从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,这个过剩问题还不很突出。再加上,2009年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剌激计划,使得一些本来产能就过剩的行业,产能一下子又扩大不少。而如今面对中国经济的转型,需求的大幅下降,煤炭行业的恶性竞争开始,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尖锐。
面对煤炭业的极度萧条,已经影响到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增长率,所以无论是发改委还是地方政府对此都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,如“煤电互保”、“限制进口”。不过“办法”一出立即遭到贸易商和专家们的反对,认为政府有形之手,扰乱了市场秩序。
就拿“煤电互保”来说,继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安徽之后,今年湖南省也出台了“煤电互保”的相关政策。事实上,这样一手救煤、一手救电的行为,主要目的仍是保护省内煤炭企业的利益,但同时也背离了电力市场化的方向,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可持续。笔者担心的是,市场应该是开放的,这样的做法偏离市场要求,很有可能会造成恶劣影响。一个省份这么搞,其他省份有没有可能会效仿?如果这样,那就可能会造成很多省份画地为牢的小市场,让市场供需更加不平衡。
此外,为了保护国内煤炭企业,政府部门出台了限制进口政策也很受贸易商诟病,他们认为限制进口煤,与提倡进口国家能源战略是相悖的,而且从节约国内资源的角度以及从运输成本的角度出发,沿海地区选择进口煤更符合市场规律,政府限制进口煤违反市场规则。
总之,不管政府怎么救市,煤炭市场始终无法走出萧条,因为政府的政策仍然是“治标不治本”,煤炭行业怎样才能得到救赎,必须要有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,最终还要靠自己。一方面煤炭行业应该步入去产能化过程,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兼并重组,实力强的煤矿吞并弱的煤矿。另一方面,煤炭企业应开展多元化经营,把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,这是维持企业稳定的一种策略。因为煤炭企业是上游企业,对煤价波动很敏感,如果产业链延伸到中游或下游区域,抗风险能力相对来说会增强一些。
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我觉得目前中国很多行业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,而非周期性问题,所以冬天来了,春天并不会马上来,光是苦等春天来临,还不如进行转型。对于像太原这样的北方城市的政府来说,如何摆脱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已尤为重要,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,如何转型活到春天的到来,这是乎到生存的大问题!危机的确无奈,但也充满契机。
本文编辑:张平(高级经济师,知名财经评论家)
相关标签:配电装置